第55章 构想、推演

是受周工团队关于‘域外微缩空间非对称引力子耦合’的假说论文启发。我在想,也许可以在微观层面尝试模拟这种结构,是否可能绕过部分经典热力学约束?但这只是初步的、非常不成熟的想法,具体的模拟路径和约束条件,亟需各位老师指导验证。”他稍顿,看向吴院士:“吴老,您点中的正是难点所在。我设想的突破点…假设存在一种动态自适应的纤维晶界结构?在特定能量脉冲作用下,材料的微观拓扑能否实现毫秒级自适应切换,瞬时改变应力集中和能量传递路径?当然,这纯属基于构力学变分方程的构想,如何实现这种‘智能拓扑’,还需仰望您和团队的高瞻远瞩。我觉得…(他指向某个已优化的流体模型)…高能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漩涡定向控制,或许能为结构力流协同提供些微思路?”

  最后,他恭敬地转向冯教授:“冯老师,您点明的是生命与机械融合最根本的难题。关于神经极限…115%并非妄测生物学极限。它源于一种假设的增强路径——通过构建多节点、分布式、具有主动信息分流保护机制的接口网络(类似简化‘星桥’图谱),显着降低单一神经通路的峰值负荷。是否可能以‘面’的压力分散换得‘点’的承受提升?但这需要顶级的脑机信号实时解析与控制算法支撑,这正是您深耕的领域,无比需要您的指导来验证可行性。而5%的损伤率目标,在初步的‘星火’淬炼辅助下,我感到似乎…存在一丝可能,但也需您从神经生理学角度,为我们划定更清晰的安全边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