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佳色

到时可是吃尽了句读的苦头,“发明”标点符号是早晚的事情啊。

  有道是心动不如行动,他扯过一张纸,将标点符号的用法一一列举出来,准备放在《大学章句》卷首。至于书写习惯……慢慢来吧。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王棣停笔静静的听着,听这歌声应是蔡云英,那么抚琴的是聂胜琼了。

  嗯,唱的是老苏同志的《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后面还有一句“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这阕词是苏轼今年重阳节所作,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明朗而高昂的调子。

  纵观此词,或翻用古诗,或引用典故,均是为了突出开篇两句中“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豁达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在苏轼看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悲观失望。

  老苏同学可真够豁达的,否则也写不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的词句来。

  大文豪便是大文豪,随随便便写一阕词便能广为传唱,这才是大宋最闪亮的明星呢。

  他名声之盛非止只在大宋,在辽国也是备受推崇。

  自从辽国建国后,契丹贵族百官们,就极其热爱汉家诗歌。

  比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在辽国圈粉无数。辽圣宗还曾亲自用契丹文翻译白居易作品,分发给官员们认真读写。

  但诗文惊艳天下的苏东坡,却不知不觉抢了白居易在辽国的“偶像”地位。宋使张芸叟出使辽国,竟发现辽国馆驿的墙壁上,都刻着苏东坡的诗,辽国“粉丝”们搜集编纂的苏东坡诗集,更是火热畅销多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也体会了苏东坡在辽国的强大知名度,以至于写诗发出感慨:“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

  这,是国际偶像,比后世那些所谓的顶流小鲜肉可牛叉多了,不可同日而语。

  说起这辽国,现在的皇帝耶律洪基可是亲宋派,坚持持对宋通好,精通音律,善于书画,爱好诗赋,与臣下有“诗友”之交,常作诗赐于外戚、大臣。诗作风格受唐诗影响较深,讲究韵致,反映了契丹贵族崇尚唐文学,积极学习吸收汉文化的倾向。

  苏辙评曰:“在位既久,颇知利害。与朝廷和好念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都这般喜好汉唐文化,辽国臣民自然不乏熟谙汉文化之人,如那个讲一口流利大宋官话、成语运用自如的萧羽飞。

  对了,那萧丫头还说要来拜访呢,呵呵。

  他正兀自放飞思绪,便听屋外王小丫禀告道:“三郎,外面有个叫萧羽飞的小娘子求见,说是与三郎约好的。”

  萧羽飞?约好?

  王棣不由愣住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