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一剪梅

  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

  王三郎却是未移一步,束手立得,难道称为“王不动”?抑或“王束手”?

  “七步八叉”,总不如“束手不动”牛叉。

  很显然,王棣的这首咏梅诗是有寓意的,所谓“百花皆后春”、“不怕雪埋藏”当然是指大宋虽然被辽国压制多年,但一直都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更是韬光养晦、厉兵秣马,他日定会一雪前耻。

  大宋之敌在何处,西边是,北方亦是。

  他既当着契丹人之面吟哦此诗,那自然是说与辽国听。

  萧索那几个是武夫,听不出其中寓意,那明丽少女却是明白的,蹙了蹙眉,道:“辽宋既以兄弟为约,难道不应抛却嫌隙、倒载干戈么?海不扬波、千里同风岂不更好?”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王棣淡淡的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有思想于脑,有记忆在心。遗忘,是不负责任的逃避。是以,不忘初心,不悖初衷,谨守本心本愿方是为人之道。”

  他淡淡一笑:“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的好,自当如此。”石壁后转出数人,宗泽拊掌叫好,陈兟、唐翊并另外三人也是随声附和。

  契丹少女皱了皱鼻,目光落在王棣身上,只当余者是空气:“两国之间若一味地记仇记怨、妄动干戈,受苦受难的只是黎民百姓。化干戈为玉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方是德之大者。”

  小主,

  这少女明明是契丹人,却非止说得一口流利中原汉话,且能引经据典,显然读过不少关于经史子集之书,自非寻常辽人。

  此时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小名查剌,不仅精通音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诗赋,经常与汉族文臣以文会友。不仅如此,皇后萧观音也是位驰名中外的大才女,对诗词歌赋、音律书画等无不精通,曾写出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以故被耶律洪基称为“女中才子”。皇帝、皇后都是中原文化的拥趸,臣民们的效仿便可想而知。

  王棣摊摊手:“这样,你回中京大定后问问你们耶律查剌皇帝,就说宋国人要求你们归还燕云十六州,问问他同不同意?”

  辽国的皇帝并不像中原的皇帝那样

上一章目录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