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知乎提问“古人能当偶像吗?”

的油锅里滴入了一滴清水,瞬间激起了更剧烈、但性质已然不同的反应。

  知乎问题下,这个带着“苏明远”实名认证标志的回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点赞、评论、转发,火箭般冲上了回答榜首,甚至带动原问题在热榜上挂得更久、位置更高。

  评论区的画风陡然转变:

  高赞回复1: “破防了!‘君子不器’… ‘一座桥’… 苏老师,您这格局!那些顶超偶像该唱跳的,脸疼吗?这才是顶流该有的思想和担当!泪目了!”

  高赞回复2: “我的天!‘能让诸君因好奇翻开古籍’、‘因心动多学一句礼貌用语’… 这说得也太实在太真诚了!比那些喊口号‘弘扬文化’的强一万倍!苏老师,您这座桥,我走了!这就去下单《论语》!”

  高赞回复3: “《周易》‘变则通’被他用来解释自己… 这波文化底蕴的降维打击!黑子们傻眼了吧?谁说古人不懂变通?苏老师这才是真正的‘通古今之变,成文化之美’!大智慧!”

  ID:@历史系王教授(认证): “作为研究古代思想史的学者,我必须说,苏明远这个回答,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古文功底,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转化。将‘君子不器’与‘桥梁’的现代隐喻结合,用‘变则通’来阐释自身在当代的定位,堪称跨文化传播的典范案例!受教了!”

  ID:@曾经的路人甲: “之前觉得他就是个噱头,看了这个回答… 对不起,苏老师,是我浅薄了!您这座‘桥’,我愿意走一走!至少,下次对孩子说‘要有礼貌’时,我会告诉他,这叫‘克己复礼’(刚百度的)。”

  ID:@汉服社社长: “泪流满面!终于有人把文化传承说得这么透彻又温暖!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不是刻板复刻的表演,而是像一座连接彼此的桥!苏老师,您是我们所有同袍的骄傲!这座桥,我们一起守护!”

  当然,仍有杠精:“说得比唱得好听!还不是为了立人设捞钱?” 但这类评论很快被淹没在更汹涌的赞同和支持声浪中,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京城某重点大学,文学院阶梯教室。《文化传播学》课程正在进行。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在讲台上,投影幕布上,赫然展示着苏明远知乎回答的截图,特别是那句“吾非偶像之器,而愿为一座桥”和“变则通,通则久”的阐释被重点标红。

  “……同学们,这就是一个极其生动的‘跨时空文化传播’案例!” 老教授推了推眼镜,声音带着激动,“苏明远的特殊性在于他的‘源点’——一个自称来自古代的文化载体。他面临的冲突是根本性的:时空的错位、身份的模糊、文化符号的现代解读困境。他的回应,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文化自身的智慧(君子不器、变则通)来化解冲突,重新定义自身价值(作为桥梁)。这比任何生硬的说教或迎合都更有力量!他将自身转化为一个动态的、可参与的‘文化场域’,让受众在好奇、讨论甚至争议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接触-理解-认同’过程。这种策略,极具启发意义!”

  台下的大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坐在后排的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看着屏幕上苏明远那古意盎然的头像和他充满智慧与真诚的文字,眼眶微微发热。她飞快地在手机备忘录里打下几行字,课后,她将这段话发在了苏明远知乎回答的评论区,很快也被顶了上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清风明月:苏老师,您的回答让我醍醐灌顶。原来,偶像可以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触手可及的桥梁;追星可以不是肤浅的狂欢,而是一场穿越千年的、与先贤对话的文化朝圣。您,就是那部行走的、带着体温的史书。谢谢您,让我看到了‘偶像’的另一种可能,更高贵的可能。”

  这条评论,被无数网友截图转发,配文:“破防了!这才是追星的最高境界!”“看哭了!说得太好了!”“苏明远:行走的史书!这评价绝了!”

  (四)

  几天后的一个午后,阳光难得地穿透了冬日的云层,暖暖地洒下来。苏明远没有通告,独自一人去了潘家园古玩市场。他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