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竹笛与电子琴的奇妙邂逅

  工作人员抱着设备匆匆而过,鞋底与地面摩擦处 “沙沙” 的声响,像极了苏明远前世在国子监抄书时,竹简与毛笔相触的声音。他站在化妆间镜子前,任由造型师调整汉服领口,目光却始终落在琴盒上 —— 那把跟随他多年的 “松风” 古琴,此刻正安静地躺在丝绒衬布里,琴弦泛着温润的光泽。

  “苏老师,该上场了。” 助理小周的声音带着紧张,“选手已经在台上候着了,您的琴……”

  话音未落,只听 “啪” 的一声脆响,苏明远回头时,正看见一根琴弦从琴头崩断,如断线的风筝般飘落在地。他心中一紧,快步上前查看,却见另外两根琴弦也已出现裂痕,随时可能断裂。

  “怎会如此?” 他喃喃自语,指尖抚过琴弦,触到一丝黏腻 —— 竟有胶水痕迹。小周凑近一看,脸色发白:“这…… 这像是有人故意破坏!”

  后台顿时一片混乱。距上场只剩十分钟,备用琴在酒店,最近的乐器行也得二十分钟车程。选手林小雨急得直掉眼泪,她的电子琴独奏部分早已练熟,此刻却像被抽去了主心骨,手指在琴键上无意识地敲打。

  “别急。” 苏明远的声音忽然沉稳如古钟,“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吾虽无琴,却有这个。” 他从广袖中取出一支竹制口笛,竹身刻着云雷纹,正是林婉儿送他的 “古今礼物”—— 用现代工艺复刻的庆朝口笛,吹孔处还贴心地做了防滑处理。

  “口笛?” 林小雨愣住,“可《高山流水》是古琴曲,用口笛吹……”

  “无妨。” 苏明远轻笑,想起前世在街头见过的卖艺人,一根竹笛便能吹出百鸟朝凤,“阮籍善啸,声震林谷;吾善笛,亦可摹古琴之韵。你且听这泛音 ——” 他将口笛凑近唇边,轻轻一吹,高亢的音符如鹤唳云端,竟比古琴的泛音更多了几分清亮。

  造型师忽然指着他的袖口:“苏老师,您的袖扣!” 那是对青铜质地的 “禁步” 袖扣,刻着编钟纹样,此刻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细碎的声响。

  苏明远眼睛一亮:“有了!小雨,你弹电子琴时,可刻意留白,吾以袖扣轻叩琴身,模拟古琴的‘走手音’。” 他示范着用袖扣敲击口笛,“咚” 的一声,竟与电子琴的低音区形成奇妙的共振。

  林小雨的眼睛亮起来:“就像古人‘击节而歌’!苏老师,您太厉害了!”

  后台的时钟指向九点十五分。苏明远深吸一口气,将口笛收入袖中,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小剧场表演时,因紧张而忘词,却因祸得福,即兴吟诵了《将进酒》。此刻的场景,竟与当年有几分相似 —— 都是危机,都是即兴,都是将古人的智慧化作现代的解语花。

  “走吧。” 他对林小雨点点头,“让吾等给世人看看,何为‘无琴亦能奏流水,竹笛也可觅知音’。”

  舞台上,追光灯如月光般倾泻而下。苏明远身着月白色汉服,广袖在风中轻轻扬起,像片飘落的云。林小雨的电子琴率先响起,如潺潺流水,却在间奏处突然留白,仿佛遇到了断崖。

  就在此时,苏明远取出口笛,抵住下唇,吹出一个悠长的泛音。那声音清越空灵,竟比古琴的 “散音” 更多了几分自由,像是从山涧中蹦出的水滴,在阳光中折射出七彩光芒。

  “好!” 评委哈林忍不住拍案而起,“这口笛吹出了古琴的魂!苏老师,您这是把‘吹口哨’吹出了境界啊!”

  观众席上响起会心的笑声。苏明远趁着节奏,用袖扣轻叩口笛,“叮叮” 声与电子琴的和弦交织,竟形成了类似古琴 “吟猱” 的余韵。林小雨心领神会,指尖在琴键上跳起了舞,将现代电子乐的节奏感与古曲的空灵融合得恰到好处。

  副歌部分,苏明远忽然加快吹奏速度,口笛的旋律如飞鸟掠过山巅,而电子琴则化作流云追随其后。他想起红叶姑娘的红衣配马丁靴,想起大刘的电子鼓与编钟合奏,忽然明白,所谓跨界,从来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像这样 —— 用古代的竹笛做笔,以现代的电子琴为墨,在时光的宣纸上,共同绘出一幅《高山流水新图》。

  一曲终了,全场掌声雷动。有观众举起灯牌,上面写着:“竹笛电子琴,古今双璧合!” 更有乐迷在弹幕里激动地刷屏:“我听到了《神奇秘谱》的味道!苏老师的口笛是从古代穿越来的吧?”

  后台,导演握着苏明远的手,激动得直晃:“苏老师,您这应急演出比彩排还精彩!简直是‘化危机为传奇’!”

  苏明远却望着手中的竹笛,指尖摩挲着刻痕:“非吾传奇,乃古人智慧传奇。这口笛的形制,源自庆朝的‘鹪鹩笛’,取‘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之意。今以一枝竹,会现代之乐,不亦乐乎?”

  林小雨忽然指着他的袖扣:“苏老师,您的袖扣掉了一颗!”

  众人这才发现,苏明远的右袖只剩下一枚袖扣,另一枚不知何时遗落在舞台上。他却笑道:“无妨。古人‘振袖而歌’,吾今‘单袖奏乐’,倒更添几分魏晋风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晚,这段演出视频登上热搜,标题是 #苏明远 口笛吹哭评委 #。视频中,当苏明远用口笛模拟古琴 “泛音” 时,评委那英眼中泛起的泪光清晰可见,配文是:“忽然听懂了古人‘知音难觅’的孤独,也看懂了今人‘以乐会友’的热情。”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位非遗口笛传承人私信苏明远:“先生用口笛奏古曲,让这门快要失传的手艺重新被看见。若不嫌弃,愿与先生共研‘古今口笛谱’。”

  深夜,苏明远坐在酒店房间里,月光透过窗户,照在那枚遗失的袖扣上 —— 它不知何时被人送回,旁边还有张字条:“您的‘走手音’掉在了舞台上,现物归原主。” 他轻轻将袖扣别回袖口,忽然想起林婉儿的话:“文化就像散落的珍珠,需要有人用线串起来,才能成为项链。”

  他摸出手机,给她发消息:“今日以口笛代琴,竟成佳话。古人若知,当笑吾‘急中生智’,亦喜吾‘不辱斯文’。”

  很快收到回复:“我就知道,你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