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武学奇才

  同时,与通背拳一样,罗汉拳也“有声”。

  可不同的是,通背拳的声音来自击打自身所发出的脆响,而罗汉拳则来自使用者的呼喝。

  这可不是乱喊的。

  以气发吹齿,发声如雷,以声助威,以气促力,这是一套配合拳术所使用的呼吸法,每一次呼吸呼喊都与拳法相合。

  老头眼神闪动,上下打量,同时双耳也不断听着。

  “不光发力方式没错,还做到了呼吸与拳法相融,这至少又是两年半的练习时长才能达到的扎实基础。”

  “可……”

  于老说的两年半,不是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同时练习好几门功夫的状态,那状态是街溜子大学生要考研。

  他说的两年半,是专心致志,从早到晚只练一种功夫,还得是天赋绝佳才能有此基础。

  “两年半加两年半,这小子至少练了五年苦功才能达到这等境界。”于老计算道。

  “而且他是怎么做到,来回切换两种肌肉发力技巧,却完全不会跑偏的?”

  老爷子不解,这小子不会是人格分裂,每种功夫一种人格吧!

  这一套打完,张远呼吸沉重,再次抱拳拱手。

  “你先休息一下,不着急。”于老爷子主动开口,让他缓缓。

  一旁的王新明也发觉了老头态度的变化,侧目观察。

  刚才明明还挺不屑,现在却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老头咋转性了?

  张远点头答应,歇了有五六分钟,便再度摆出架势。

  身体绷直,上半身微微前倾,双手微曲划过面前,如两条水中游鱼,悠然自得。

  一步踏出双臂转换,动作凌厉无比。

  于承惠一拍大腿:“螳螂拳!”

  他在看到这套拳法时,明显比之前更为激动。

  其原因有二。

  其一,国内的螳螂拳大师于海是他的好友,于老师的螳螂拳几乎冠绝全国。

  其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于承惠老爷的本家,其实是北派螳螂门,他是正经的螳螂门传人!

  不过虽然有正统在身,可螳螂拳灵巧随意,刚柔并济的风格与其性格不符,再加好友于海的螳螂拳实在高深,于承惠几乎从不展示自己这门绝学。

  因为他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可千万别因此就觉得老头不擅长螳螂拳,人家觉得拿不出手的东西,可能已是普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了。

  况且老头还将螳螂拳和双手剑法结合,创造出了螳螂剑。

  若没点过硬的基础,绝不能融会贯通。

  其实于海和于承惠的螳螂拳有所不同。

  于海使的是七星螳螂拳,在螳螂拳中以刚猛著称。

  而于承惠的则是**螳螂拳,祖师魏三天生手部残疾,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间有肉蹼相连,人称鸭子巴掌。

  这种残疾干农活颇为吃力,却是“螳螂拳先天圣体”!

  人家还要练习指法手法,可他比出来就是螳螂型的。

  **螳螂拳偏柔,所以与于承惠脾性不和。

  再看张远!

  他使的这套螳螂拳却与七星,**都不相同。

  勾,楼,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

  螳螂拳十二字决一一使出。

  “腰动,胯不动,双腿如盘根。”于老轻轻念到,这是螳螂拳的发力技巧,与其他拳法完全不同。

  “刚中带柔,又有几分威风,好似有点于海的影子……”

  张远的螳螂拳是从两个人身上薅来的,其中就有吴惊。

  而吴惊的螳螂拳则受到了于海的影响,于承惠眼尖,的确没看错。

  而另一人,则是才遇到不久的王保强,他使的是少林螳螂拳,当然与七星,**不同。

  倒与少林罗汉拳的理念有几分相似,皆是攻守兼备,硬桥硬马的套路。

  滑步,跟步,踏步,拖步……于老紧盯着张远的下盘步法。

  “这脚步没有两年半可练不出来。”

  于老掐指一算,三个两年半了,已经七年多。

  “他刚才说他擅长六种功夫,这是其中三种……”于承惠坐直了身子。

  无论从步法,身法,拳法,发力技巧,武术理念这几个角度来看,这三种拳法各不相同,自称体系。

  “可他这三门的基础都异常稳固,绝对是专门练过的,而非简单的模仿拼凑!”

  “说是擅长,的确不为过。”

  于承惠眉头紧皱。

  他才几岁啊?

  便将三种不同的拳法练的根深枝茂。

  于老面色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