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货不对板

  虽然不像安排其他**书纪那样,赵立春一句话就能拍板,

  但就像之前讲的,组织上对**书纪的岗位和工作调动,都会多听听现任的想法。

  在这种情形下,

  赵立春的举荐就相当关键了。

  还是那句话,用**书纪,稳字得放在第一位!

  只有稳定了,才能谈得上发展。

  要是换上来一个让各地都不买账的,有矛盾的,还可能闹得省里和地方不和,

  那为什么非得用这么棘手的一个人呢?

  特别是像汉东这样的经济大省,更要三思而后行。

  当然了,

  还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明里是升职,暗地里却是降级。

  组织上觉得这个地方的头儿有问题,故意提拔他,然后再派一个跟地方势力没关系的人来。

  这样一来,就是一边查问题一边稳住局势了。

  在这种情况下,

  赵立春的举荐就没什么意义了,成了一张废纸。

  就像现在这样,

  赵立春虽然有点忐忑,

  但他不知道组织上其实已经拿定主意,

  要对汉东来个彻底摸底。

  赵立春自以为这些年没什么把柄,

  但他没想到的是,还有个问题他没察觉到。

  上下级看问题的角度确实不一样,考虑的方式也天差地别。

  上面的人虽然看重稳定,但也不希望地方变成某个人的小王国,更不想让它固若金汤。

  赵立春却没领悟到这一点,哪怕到现在,他还让高育良和祁同伟这两位汉大帮的头面人物到家里商量。他们到底商量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他在北京如何通过高育良继续拿捏汉东。他必须从高育良那里拿到一个铁定的承诺。

  你看,这样的心思跟上头决心查汉东的底细八竿子打不着。祁同伟心里虽然清楚组织的用意,表面上却挺平静,实际上心里头翻江倒海。毕竟,他的老师高育良既没看出赵立春的问题,也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现在的高育良还深深陷在《明史》里描述的管僚体系的阴影中,觉得自己和赵立春是一条船上的人。他觉得赵立春这次找他来,是老领导对新团队的提醒,想着将来赵立春进了核心圈子,自己在京城也能有个靠山。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点:他自比胡宗宪,可赵立春绝不是严嵩。赵立春没那个本事为组织遮风挡雨,更没法保护他们这些人。

  赵立春顶多算个跑腿的小角色,所以高育良对他的期望,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就算赵立春有机会升上去,组织也不会立刻动他,毕竟还没确凿的证据。一旦证据确凿,根本不用派人去查,直接调上来控制起来就行。既然决定查他,那赵立春这次去北京,绝对捞不到什么实权职位。

  不光是高育良,他对赵立春能提拔自己也是白高兴一场。祁同伟现在也不方便跟高育良透露这些,因为时候还没到。所以他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看着高育良对赵立春表忠心、发誓言。

  赵立春也在试探高育良是不是真心实意。等他确认高育良没有二心,会坚持现在的正策,走自己的路,维护自己的正绩后,这位快要退休的领导笑了笑:“行了,咱们说点家里的事,怎么聊着聊着又像开大会似的。”

  赵立春轻松的态度已经给高育良吃了颗定心丸。很明显,高育良算是正式过关了。

  赵立春已经把他看作是自己的接班人了!

  这一点,至少对赵立春来说,在场的圈子里的人都明白了他的态度和打算,以后也不会变了。

  同样的道理。

  今天赵立春还指定了另一个人,那就是李达康。他代表赵立春,代表整个汉东去和其他省的领导见面,是个未来的大人物,也将成为省长的人选。

  这就是赵立春借着祭祖给外界的信号。“时机成熟了!”

  赵立春一出门,汉东的局势好像也跟着变了。祁同伟抬头瞅瞅灰暗的天空,心想:大人物出门总是伴随着风雨,但有时候这些风雨不是天意,而是自己招来的。对组织来说,赵立春就是那种能搅动风云的人。

  高育良家的大院里,祁同伟刚参加完赵家的祭祖仪式,高育良感觉他有话要说,就邀请他回家好好聊聊。就算没有这个原因,高育良也想和祁同伟谈谈今天的事。

  “我不喝酒了,你也少喝点,你还年轻呢。”高育良这些年挺注重保养,平时很自律,除非必要场合,一般都不喝酒。

  祁同伟给自己倒了杯酒,高育良瞅了他一眼,问:“你觉得今天这事怎么看?”

  祁同伟反问:“老师说的是哪一出?”

  高育良想了想,觉得这事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就分开来说:“先说李达康吧。”

  今天李达康的行为让高育良一头雾水。他身为京州的一把手,接待贵宾时却表现得过分谦恭,和他的身份不太相符。更奇怪的是,在赵立春祭祖的时候,他表现得特别积极主动,好像自己就是赵家的一份子。其实赵家人对他也是这种看法。祭祖仪式完成后,赵家的姐妹祭拜完祖先,接着轮到李达康,然后是汉东油气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新建。这两个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当过赵立春的秘书。

  小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