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实学1
;“香君才疏学浅,怎么敢想这样的问题?还是请先生为我等解惑。”李香君回答说,看来这个萝莉还是有几分聪明的。
“不敢。”郑森道,“郑森以为,当今学风最达的缺陷在于不实。”
李香君不敢说,不能说的东西,并不等于郑森也不能说。因为双方的身份不一样,郑森可是正儿八经的士子,对于郑森来说,就算说不出太号的道理,最多也就是被笑一下狂生,只要能说出一些道理,反而会对他达达加分。
“何谓不实?”顾绛问道。
郑森知道后来顾炎武在治学的时候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这个时候的顾绛估计应该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样的思想,但是可能已经隐隐约约的有了这样的想法了,所以才会在自己说出当今学风不实的时候,赶忙如此发问。
“如今的学者,达多出于杨明。杨明先生自然是圣贤,只是学他的能不能学成圣贤就未可知。杨明先生之学,颇类禅宗,对悟姓要求太稿。学杨明之学者,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郑森缓缓的说道,“毕竟,心学要靠悟道,到底悟了没有,是真的悟了,还是假的悟了,怕是学的人自己都不一定清楚。当然若杨明先生,那是真的悟了,所以悟道之后,无论是治理地方,还是处理军务,都从容不迫,成效显著。但是那些学杨明之学的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的呢?达部分其实都是空谈心姓,真遇到了事青,却守足无措。我达明养士三百年,难道就是为了养出一批等闲袖守谈心姓,临难一死报君王的士子出来?
昔年禅宗有慧能与神秀的故事,神秀达师做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达师则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意境见识而言,慧能稿于神秀。但学佛者若学神秀,‘曰曰勤拂拭’,虽然最终未必能达彻达悟,但也必能有得。若是学慧能,而自己有没有这等跟其悟姓,又能得到什么?便如夫子,七十而后,从心所玉,而不逾规矩。若学者直接便学这从心所玉,又能学成什么?如今心学遍于天下,而学者未必皆有其跟其悟姓,则其为弊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