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声波经文:街头艺人的吉他弦振动频率与古寺钟声共鸣

人不禁感叹艺人为了这场神奇表演所付出的努力。

  "三十年前...在尼泊尔修行时..."艺人老周喝着林羽递来的热水,声音沙哑,"师父说过,当'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达成完美共振,文字就会显化。我以为那只是传说..."他从琴盒夹层取出泛黄的手稿,上面用藏文记录着复杂的音律公式,其中一页画满与今晚如出一辙的梵文图腾。手稿上的文字和图腾充满了神秘色彩,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林羽心急如焚,他不顾疲惫,连夜赶回自己租住的那间破旧阁楼。一进门,他便直奔那个堆满了古籍的书架,开始疯狂地翻找起来。

  在昏黄的灯光下,林羽的身影显得有些焦急而又专注。他的手指在一本本古老的书籍上飞快地掠过,仿佛在寻找着什么重要的线索。

  终于,当他翻到《声律考源》的第27卷时,一段被现代学者们视为玄学的记载,如同一道闪电般击中了他。

  "昔有大智者,以七弦应四时,八音合阴阳,其声可通天地,化文字于虚空……"

  林羽的手指不禁微微发抖,他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这段文字,仿佛要透过纸张看到那个古代智者的身影。

  这段记载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玄机。它描述了一种超越常人理解的技艺,一种能够用声音与天地相通、将文字化为虚空的神奇能力。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记载往往被视为无稽之谈,是古人的臆想和迷信。然而,此刻的林羽却觉得,这段文字与他所经历的现实,竟然如此严丝合缝,毫无破绽。

  他仿佛看到了那个古代智者站在他面前,手持七弦琴,弹奏出美妙的音律,与天地共鸣。而那些原本虚无缥缈的文字,也在这音律的作用下,变得清晰可见,如同真实存在一般。

  林羽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他觉得自己仿佛触摸到了古人智慧的边缘,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第五节 双频实验初探索

  次日清晨,林羽带着精密仪器重返广场。他将拾音器贴在老周的吉他面板上,同时在栖云寺钟楼安置了声波采集器。当老周再次奏响那首曲子,频谱仪显示:吉他在E弦第12品产生的440Hz基频,与寺钟在C3音域的130.8Hz频率,通过复杂的谐波叠加,竟衍生出了11个次声波频段。这些次声波频段在空气中传播,虽然人耳无法听见,但却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震动。

  “这些次声波频率……”林羽紧紧地盯着示波器上的波形,眉头微皱,若有所思地喃喃自语道,“与人体脑电波α波、β波的频段竟然高度重合!”

  他的脑海中突然闪过昨晚人们在听到声波经文时的那些神奇反应,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立刻拨通了医学院朋友的电话,请求对方帮忙调取昨晚参与实验的人群的相关数据。

  没过多久,数据就被发送到了林羽的电脑上。他迫不及待地打开文件,仔细地对比着两组数据。当看到对比结果的那一刻,他不禁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

  原来,接触过声波经文的人群,他们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竟然提升了整整 37%!这意味着他们的注意力、思考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不仅如此,血清素与多巴胺这两种与快乐和满足感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的分泌量也显着增加。

  林羽意识到,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声波经文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它还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就在实验进行到如此关键的阶段时,寺钟却毫无征兆地提前敲响了。那清脆而悠扬的钟声,在这静谧的实验室里回荡,仿佛打破了某种平衡,让人不禁心生一丝不安。。林羽抬头望向钟楼,发现本该值守的僧人正慌张地指向大钟——青铜钟壁上,不知何时竟浮现出与昨晚相同的梵文字符,在晨光中若隐若现。那梵文字符仿佛是大钟的神秘纹身,随着光线的变化而闪烁,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六节 千年古刹的秘密

  带着仪器闯入栖云寺藏经阁,林羽在积灰的经卷中发现了惊人线索。明代住持撰写的《钟声记》记载:"本寺铜钟铸于唐贞观年间,采昆吾山玄铁,铸时融入西域沙门所赠'声舍利'。每逢天地气机交感,钟声可化梵文,度化有缘人。"泛黄的纸页间,还夹着张手绘的铸造图,显示钟体内部竟暗藏复杂的声学腔室结构。经卷和铸造图的发现,让林羽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古人铸造大钟时的神秘场景。

  在寺僧们的热心协助下,林羽小心翼翼地将超声波探伤仪放置在大钟旁边。他启动仪器,调整好参数,然后开始对钟体进行全面检测。

  仪器发出的超声波穿透钟体,反馈回来的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钟体内部的结构图像。林羽仔细观察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突然,他的目光被钟舌位置的一处异常所吸引。在那里,出现了一种神秘的蜂巢状结构,六边形的凹槽紧密排列,宛如一个精巧的蜂巢。

  林羽心中一紧,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他将探伤仪的探头靠近钟舌,仔细观察这个蜂巢状结构的细节。

  就在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老周的吉他靠近钟体时,那些六边形的凹槽竟然开始发出细微的共鸣声。那声音虽然微弱,但却清晰可辨,仿佛整个钟都是为了这场共振而精心设计的乐器。

  林羽和寺僧们都惊讶地看着这一幕,他们被这奇妙的现象所震撼。那共鸣声似乎在诉说着大钟的千年故事,让人不禁沉浸其中。

  林羽的脑海中飞速闪过经文中关于“声舍利”的记载。他想起老周戒指上的梵文,那是否也与“声舍利”有关呢?

  为了弄清楚这其中的关联,林羽决定连夜拜访一位着名的民俗学家。经过一番周折

上一页下一页